











11月9日,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家庭美德·培养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周恩来家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我校举办。本次活动由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和学校共同主办,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管理处、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通过家风图片展览、情景故事会、研讨交流三种形式层层递进展开。学校联合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秀根,联合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崔丽娟,联合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平出席活动,校团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共100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还得到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在学校礼堂举行,王平主持,顾秀根致欢迎辞。顾秀根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周恩来纪念地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周恩来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家风故事是最鲜活、最感人、最有说服力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把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课堂上的生动案例、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引导学生从革命事迹中坚定理想信念,从优良家风中涵养品德修为,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开幕式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兼周恩来研究处处长、二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执行副组长潘敬国向在场师生寄语,希望广大师生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要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祁素娟表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与学校跨地域红色寻访,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建立“行走的思政课”,促使思政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型,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动力。
在开幕式上,周恩来纪念地向学校赠送了图书,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了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上午9时,“周恩来家风图片展”在学校北校区天仪楼二层正式开展。展厅内,百余张珍贵历史图片从“大鸾出世”“严以持家”“孝亲敬老”“公私分明”“伉俪情深”等多个篇章依次陈列,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段段翔实的文字注解,生动还原了周恩来总理拒绝维修淮安老宅、寄钱修缮房屋并转交公家,以及为晚辈定下十条家规、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借工作谋私利等经典场景。在展示周恩来与邓颖超书信往来的图片前,不少师生驻足良久,认真研读这对革命伴侣的相处准则,深切体会二人将革命理想融入家庭生活的高尚情怀。参观过程中,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师生们不时低声交流感悟,纷纷表示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让抽象的家风变得具体可感。
10时在学校礼堂举办《人民总理周恩来》沉浸式情景故事会。本次故事会由周恩来纪念馆“海棠花”党支部讲解员倾情演绎。演员们通过情景讲述、微纪录片、散文诗朗诵、演唱等方式,将《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危局中的擎炬者——周恩来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花厅不灭的灯光》《最美的情书》等八个故事再现出来。生动的演绎让在场师生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周恩来理想信念的确立、危机中斡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心系人民以及与邓颖超的革命爱情故事,深刻理解了红色家风的精神内核。
11时许,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周恩来纪念地领导和专家与学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在会议中心二层会议室围绕“传清廉家风 修青年党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联合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崔丽娟同志主持。学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师生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围绕“如何在校园中传承红色家风”“怎样将家风建设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崔丽娟向师生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讲站位,着眼大局看家风;二是讲行动,见贤思齐建家风;三是讲担当,扛责于肩促家风。
周恩来家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学校与淮安周恩来纪念地合作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创新育人模式的一次成功示范。它充分展现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旺盛生命力,是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生动实践。
(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